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物是人非 2025-02-11 实时报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依然是石虎。

石破天惊,含弘光大。  “兹山无尽: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”(2025年1月17日-3月16日)这些天正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展出,并持续引起较大反响,最后十年的艺术大家石虎(1942-2023),和1980、1990年代的石虎一样,自由取予,解衣磅礴,充满着不断批判、不断否定、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。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富创新精神、最有理论自觉、最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之一,如何理解、评价其艺术?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石虎(1942-2023)生前在高四米、长十三米的《十八罗汉》前

“兹山无尽: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”挟带着天彩流芳、金声玉振的黄金光泽而来:高四米、长十三米的《十八罗汉》,纵横排闼,粉碎琳琅,一反惯常罗汉造型的厚重质朴,重叠为千丝萦绕的丝绸质山水,是山非山,是人非人,在薄脆的平面中,罗汉与峰峦一体,经天纬地。巨幛《八仙过海》青铜纹样与蔓草虬须纠葛,众仙鼎立,煌煌明丽,星汉灿烂。小幅《蓑归图》则柳絮风前,只取半牛半人,一蓑一笠,文人笔墨书写,诗意可人。涵化古今中西,出入凡圣雅俗,最后十年的石虎,和1980、1990年代的石虎一样,自由取予,解衣磅礴,充满着不断批判、不断否定、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。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富创新精神、最有理论自觉、最特立独行的艺术家,理解、评价其艺术,窃以为有以下四个视角:

文人艺术的承续、解构、开拓者

中国文人艺术文脉绵长,文蕴深厚,因此也背负沉重,要立本开新,相当艰难,而石虎则手腕强健,新意迭出。文人艺术讲求“三绝四全”就是诗绝书绝画绝,诗书画印俱全。诗、书、画三者融通,三合而一,在画面形式上的表现,石虎显然是继承了文人艺术。但内涵全部被他解构了:古典诗词讲意象、意境,一般会落实为词的并置组合,一般词构成意象,比如“枯藤,老树,昏鸦”,但是在石虎那里,他意象落实到了字,以他画名为例,比如《晴平》、《磐煌》、《朵颜》、《金斜》等等,这些种字与字的组合,造成一种非常生涩的感觉,他故意为之,在他的“字思维”中,称之为“障意”词,就是字象与字象并置产生不可理解的“障碍”,由此生新意,当然,值得注意这些字一般都有形有色,最终还是能指向隐约可感的意象世界。另外,字意象组合成句,石虎诗的句法非常生峭,如“暮云天秋谁构,风朱雨碧急骤”,这和我们传统诗句法完全不一样,但终可意会。石虎画面上的这些题诗,有新的开拓。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石虎《晴平》布本重彩47x85cm   2019年

在书法上,石虎的现代书法,主要有几个特点,象形,保持汉字的方形,字部首注重自然连带、重叠,而书写的线条质地跟传统书法完全不一样,可概括为生、野、糙、破、脆。比如他那个《黄华菊问菩萨地》,“菩萨地”三个字,“菩”字连带“地”字,与“萨”字并置,压缩在一个结构里面,“地”字最后一笔拉伸逸出,别有风味。在绘画上,明清文人线条,追求以书入画,无非就是屋漏痕、折钗股、印印泥、金石味等等,但是在石虎画里面线条质地迥异,如前书法线条所论,这也跟他用特制的孔雀毛笔有关。他还把字法写入到画法里面,像《笔墨松石捕苍华》山水,画的是石头,是树,还是山,还是字,仔细推敲,就是“字”法的化用。在图式意象上,他的文人山水自开生面,山水不分,人草不分,反厚重为轻盈,是丝绸质的山水,如《琼崖翠木天霞弄》,如《十八罗汉》。所以在诗书画融通上,石虎虽然采用了传统文人艺术形式,但内涵全变了,这是石虎非常有创造力的地方。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石虎水墨人物

四种手法:分割、并置、重叠、联类

在诗书画创作上,石虎惯用四种创作手法。其一是分割,可能跟他早年学习壁画,也可能跟他取法从塞尚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有关。他的诗法切割到字,书法结构分割到偏旁部首,人物画里面人物造型身体各部分的自由分割拼贴,即是体现。其二是并置,在他的一些现代诗里面,题画诗里面,有很多意象并置,论者多有指出。他绘画中各种意象并置,比如《三月春来》里的花、狐、少女并置,一派惊艳的素淡。其三是重叠,重叠来自版画、油画技法,中国宋画也多有重叠技法,近代黄宾虹把水墨重叠用得出神入化,得浑厚华滋之境界。石虎书法和绘画中重叠手法非常明显,如《叠石》《简叠》《白构》,画题即是;《磐煌》里波斯人、唐侍女、佛像、骆驼、石窟山,层层重叠起来,体量厚重,色泽辉煌,出现一种错杂迷离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效果。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石虎《花神图》  119×64cm   布面重彩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石虎《盈影图》

其四是联类,识者寥寥。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里有言“是以诗人感物,连类不穷,流连万象之际,沉吟视听之区。”联类,是一种对对象(物象、字象、意象)形、质、声锐敏的感知、组合、生发的直觉能力。石虎即有这种能力,通过这个意象照应、牵连到另外一个意象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连类不穷,这是一种感性能力,来自于形式逻辑,而非意义逻辑。石虎诗里字象到字象的连接、生发,书法里面上一字部首跟下一字部首的牵连,画里面由一个团块到另一个团块,由诗到书到画,典型如其《圣山纹壁经淑蕴》《游丝任画式苍穹》,由山到水到人到草木,层层推荡、步步生发,奇奇怪怪的各种意象纷至沓来,波谲云诡,莫知其来,所以画境玄秘、原始又现代,石虎艺术创作这种以意象来运作和思维的“联类”能力,非常强大。这是一流艺术家的标志,在中国古代诗人里,如李贺“石脉水流泉滴沙,鬼灯如漆点松花”,脉、水、泉、滴、沙、灯、漆、花,意象缤纷,但皆有“明亮”质地,靠感性直觉絻合,李商隐的“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”,亦如是。由此可以理解石虎画里面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他有很多画得很乱,就是乱线、乱点、乱迹。石虎强调,不是“胸有成竹”,而是胸有“半”竹,创作大体则有,定体则无,在创作过程中心随笔运,放松流淌,故意画乱,乱中有新的局部、新的契机,一个局部生发一个局部,一个意象生成另一个意象,最后达到乱而不乱,神乎其技。他1980年代曾到云南艺术学院现场表演绘画,我有一个老师回忆道,当时,他就是请人在画布上随便去起笔,他说,“你们画随便画什么,我就能给你衍生出一幅画来。”有一个人画了一个“十”字,他就在那个痕迹上面不断生发,真画出一幅画来。石虎这种强调绘画偶然性、过程性、潜意识性的创作,比较符合创造发生的本真,很有现象学味道,与“德国学派”大家全显光的“意在笔后、渐入佳境”创作理论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石虎水墨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全显光的“晚期”钟馗之一

“六书”归一

石虎讲中国艺术创作,皆可归为造字“六书”,似有偏执,深究之,确有深意。“六书”即象形、指事、形声、会意、转注和假借,是我们中国古代造字的六种方法。如果回到更本原来看,造字其实就是一种造形法则,“六书”即六种造型法则,象形是摹仿+变形,指事是象形+抽象象符,会意是象形+象形,形声是象形+抽象声符,转注是同意同音之象互转,假借是同形之象互借。可见,造字都有摹仿的“物象”,都有生成的“字象”,以“象”运作,在字象和物象之间,似与非似之间,形成法则。石虎把这种造字法则延伸到画的造型法则里面来,或者说他把诸多艺术创造,归一为“六书”法则。有人指出,石虎最后十年重彩作品幅制那么大、形象那么多、构图那么复杂、变化那么新,还能创作得得心应手,出神入化,得益于他对汉字“六书”法则的探究与运用。诚哉斯言。

人类艺术那么多纷繁复杂的现象,那么复杂的造型法则、色彩法则,石虎能够把它归一,归一到“六书”,这体现了思想的抱负。就像国学大师马一浮,他认为中国传统国学就是“六艺”之学: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易、春秋,没有更多的知识了,六大块自成体系,自圆其说,这是大师的征象。正是因为有归一的终极境界追求,所以石虎画面里面就有了元浑的、童真的、拙朴的气象。元浑是什么?元就是第一,浑就是无限,就是苍茫。回归到人类文明的源头,回归人类与世界最初照面的新鲜喜悦,石虎强调这种原始的创生力,他在中国的民间绘画,版画、农民画、壁画里面,也寻找到了这种寤寐求之的境界。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石虎《熙煌图》134×200cm  布面重彩  2017年

石虎也曾讲王阳明“心学一统”,讲“道一”,他提了很多概念,无非就是天人合一,心物合一。所以石虎山水里面,是山、是水、是人、是石、是草、是木、是字,还是画,无分别相,无分别心,也就是他说所谓的“神觉”,这也是他在艺术上努力践行“归一”的体现。

道艺合一与道法自然

石虎无疑是一个有着伟大艺术和思想抱负的艺术家,那么,他的创造达到了他企望的那种道艺融通浑化无际的境界了吗?参照思想史的最高境界,儒家文化讲绿满窗前草不除,观万物以生意;道家文化讲道法自然,道在哪里?道在瓦砾当中,道在屎溺当中;禅宗文化讲,砍柴挑水,无非妙道,人人皆有佛性;基督教神学讲道成肉身,神性通过耶稣这个会死会痛会抱怨的、活了33岁的普通人展现出来。归纳而言,儒道佛也好,西方的神学也好,最高境界皆是:道在寻常。

参照中外艺术史的最强创作手腕,伦勃朗是在他那些邻居老头老太平民草根身上,画出了神性庄严;八大山人是在大地一花一鸟中,写出了看破放下、不染尘埃的清洁;王羲之人书合一,中和,闲雅,自然,一派天朗气清。在这个层面上,石虎的艺术,显然做的、设计的、思考的痕迹,还比较明显,还无法花落果成,灯燃暗灭,浑化无迹。这也许与他太沉迷形式创新,沉迷哲性思辨,反而遮蔽了创作与自身生命经验、与所处身的时代精神深度关联有关。

诚然,这是苛求前人。惜乎,天不假年,我当然相信,若假以时日,凭石虎的天赋慧觉与截断众流的创新气概,他的艺术意境与生命境界在滔滔如是的中国当代艺术界,是定然能独上高楼的。

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

十八罗汉   400×1332cm   纸本水墨

(作者系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、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)

 

 

 

转载请注明来自创新模拟,本文标题:《王新|粉碎琳琅入大荒——从四个视角再读石虎艺术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